钢轨打磨周期是指钢轨打磨作业时间间隔的测量依据,需要根据线路状况和维修目的来确定。不同线路对列车运行稳定性、振动和噪声的影响是不同的,磨削周期也是不同的。
目前,我国钢轨磨削周期的设定主要依赖于钢轨磨削的现场经验,没有以钢轨病害的发展规律来指导钢轨磨削周期的设定。京沪高速铁路开通前,由高速打磨列车对钢轨进行预抛光,开通后每年进行两次预防性打磨,并根据区域客运量进行调整。根据京津城际铁路运营的跟踪观测结果,周庆岳等人建议,我国高速铁路的钢轨磨削周期应为每30~50mt总重磨一次,取下无碴轨道的上限,将无碴轨道从线路上取下。当暂时发现病害影响列车运行时,应尽快进行磨矿作业。
针对磨削后钢轨表面的纵带,规定当波长小于1m时,峰高差不应超过0.01 mm,当波长大于1m时,峰高差应小于0.1 mm,测量数据具有95%的置信区间。磨矿作业质量可评定为合格。此外,铁路运营公司将其提出的目标剖面作为衡量钢轨磨削轮廓的评价依据,例如,德国铁路运营公司规定60E2钢轨轮廓为钢轨磨削后的目标轮廓,在此基础上允许浮动0.02 mm。
表面粗糙度也是衡量钢轨磨削质量的重要参数。如果钢轨表面过于粗糙,会增加轮轨间的摩擦力,增大对整车的侧向力,增大翻车系数,增加安全隐患。如果钢轨表面过于光滑,势必会增加线路维护成本,当钢轨表面粗糙度达到一定值后,对改善轮轨关系没有实质性的帮助。通常,沿轨道的纵向取多个采样点。普通铁路采样距离为2 0 0≤5 0 0m,高速铁路采样距离缩短为5 0m。90%的测量点的表面粗糙度要求小于10μm。
钢轨磨削表面的宽度是衡量钢轨磨削表面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参数。它是磨具与导轨干涉后的表面宽度。图6显示了重载铁路和客运专线的钢轨磨削面宽度测量。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标准为钢轨断面的不同区域定义了相应的参考值,在参考值的基础上,磨削面的宽度可以有25%的浮动范围。如果钢轨磨削面的宽度过小,表面金属材料的去除率很低,不能满足预期的磨削要求;如果宽度过大,就会烧伤钢轨表面,影响轮轨关系。只有将磨削方式与磨削工艺参数结合起来,控制钢轨表面磨削面的宽度,才能间接保证磨削质量。
目前,我国钢轨磨削周期的设定主要依赖于钢轨磨削的现场经验,没有以钢轨病害的发展规律来指导钢轨磨削周期的设定。京沪高速铁路开通前,由高速打磨列车对钢轨进行预抛光,开通后每年进行两次预防性打磨,并根据区域客运量进行调整。根据京津城际铁路运营的跟踪观测结果,周庆岳等人建议,我国高速铁路的钢轨磨削周期应为每30~50mt总重磨一次,取下无碴轨道的上限,将无碴轨道从线路上取下。当暂时发现病害影响列车运行时,应尽快进行磨矿作业。
针对磨削后钢轨表面的纵带,规定当波长小于1m时,峰高差不应超过0.01 mm,当波长大于1m时,峰高差应小于0.1 mm,测量数据具有95%的置信区间。磨矿作业质量可评定为合格。此外,铁路运营公司将其提出的目标剖面作为衡量钢轨磨削轮廓的评价依据,例如,德国铁路运营公司规定60E2钢轨轮廓为钢轨磨削后的目标轮廓,在此基础上允许浮动0.02 mm。
表面粗糙度也是衡量钢轨磨削质量的重要参数。如果钢轨表面过于粗糙,会增加轮轨间的摩擦力,增大对整车的侧向力,增大翻车系数,增加安全隐患。如果钢轨表面过于光滑,势必会增加线路维护成本,当钢轨表面粗糙度达到一定值后,对改善轮轨关系没有实质性的帮助。通常,沿轨道的纵向取多个采样点。普通铁路采样距离为2 0 0≤5 0 0m,高速铁路采样距离缩短为5 0m。90%的测量点的表面粗糙度要求小于10μm。
钢轨磨削表面的宽度是衡量钢轨磨削表面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参数。它是磨具与导轨干涉后的表面宽度。图6显示了重载铁路和客运专线的钢轨磨削面宽度测量。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标准为钢轨断面的不同区域定义了相应的参考值,在参考值的基础上,磨削面的宽度可以有25%的浮动范围。如果钢轨磨削面的宽度过小,表面金属材料的去除率很低,不能满足预期的磨削要求;如果宽度过大,就会烧伤钢轨表面,影响轮轨关系。只有将磨削方式与磨削工艺参数结合起来,控制钢轨表面磨削面的宽度,才能间接保证磨削质量。